大科学家的离去告诉了我们什么

  前段时间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张首晟教授自杀了,震惊之余不免感到惋惜。因为无论如何这样一个在科学上取得如此成就,头顶中美两国科学院院士头衔的人,怎么可能会抑郁自杀呢?抑郁的人一般都是失败者的副产品,成功的人怎么可能抑郁呢?我在得到专栏里面,还经常听到吴军博士经常夸耀张教授的跨界思维,说张教授在学术上和商业上都有建树,甚至杨振宁教授还预言他会得诺贝尔奖。在百度百科上,我们还能查到两项张教授的学术贡献,一个是量子霍尔自旋效应,一个是拓扑绝缘体。张教授的名字还和天使粒子联系在一起,据说这个是有可能得诺贝尔的一个成就。
  我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报道,分析为什么张教授会选择自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和最近的中美贸易战联系,带点阴谋论的色彩,说张教授是被美国暗杀的,为了阻止其帮助中国在芯片领域赶超美国。第二种,说张教授是币圈的大户,由于其控制下的丹华资本亏损严重,导致其抑郁而选择自杀。张教授生前十分推崇区块链,甚至上升到了信仰的地步,说是和人工智能结合有可能改变世界。虽然我承认区块链有价值,但是我一直不看好区块链前景。第三种,是说张教授因为天使粒子的贡献率进不了top5,天使粒子是很有可能会得诺贝尔奖的,而诺贝尔奖最多只可能发给3个人,因此注定张教授和诺贝尔奖无缘了,诺贝尔奖是张十分渴望的一个奖项,这件事给张教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事件触发的导火索是2018年11月基础物理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公布,张首晟在拓扑绝缘体(topological insulator)研究领域的两位搭档——Charles L.Kane 和 Eugene Mele 均获得了奖项,而张首晟教授却未在获奖名单中。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个自洽的逻辑,但是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局外人很难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今天要聊的也不是澄清事情的真相,是想从大科学家的离去引出另一个话题。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成功的人是不可能抑郁的,抑郁只是loser的副产品。张教授是天才型的人物,高中没读就直接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后面去美国读博士,在32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了。张教授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望,常人羡慕还羡慕不来,这样的人怎么也会抑郁?抑郁无非是内心长期焦虑导致,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怕失去。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焦虑是人人都可能面对的问题,不会因为你地位有多高有多成功了这个问题就消失了。
  现代社会强调竞争,不进则退。搞得人人都很焦虑,焦虑得不到,焦虑没得到,焦虑怕失去。人人都在为钱权名这些东西争的头破血流,动物世界里的丛林法则在现代工业社会以一种更残酷的形式体现,只不过不像动物世界里面表现的那么明显。确实工业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相比于物质世界却很贫乏。以至于现在产生了很多以贩卖焦虑为手段的产业形态,例如知识付费和教育培训,好像多读了两本书多学了点东西就会不焦虑了。事实上焦不焦虑和你能力多大没有任何关系,能力强的人照样会焦虑。
  以前的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30出头的年纪就取得了中国首富的头衔,可以说很成功了,可是一样焦虑,最后得了抑郁症活得很痛苦。后来通过信佛治愈了,去年还听到关于他的报道,好像最近在关注脑科学研究,还出巨资资助加州理工学院的脑科学研究,希望破解大脑之谜帮助人们找到幸福的根源。
  在当下的快节奏下,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的标配,容易引起职场人的共鸣,而且制造焦虑成为公众号取得10w+的捷径了。为什么我们活得这样焦虑?社会的运转速度加快,实际劳动时间的延长,科技进步都会引发焦虑。就拿我所从事的互联网行业最具代表性,工作节奏太快而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更悲剧的是技术跟新太快,你往往花了大力气学的一门技能过几年就过时了,你得从新学新的技能,才能保证你在职场更有竞争力。而转行从事技术管理呢?这个该没有什么技能之忧吧。实际情况是焦虑依旧,管理严重依赖一个公司的环境,一旦你因为某种原因被下掉,你将很难重新开始,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岗位跳槽比较少的原因。
  有心理学家就针对这个现状研究过,结论是说很多人的焦虑苦恼是源于攀比,尤其是面对身边的人以及自己的职业,位置差不多的人,攀比之心往往会无意识的出现。确实如此,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出现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们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听说某人发达了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一个想象,不会为此焦虑,而现在是真真切切的通过手机镜头能实时感知到,再看看自己的现状,一对比就会焦虑。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弹簧一样,如果长期被过度压缩,很难恢复原状。虽然短暂的焦虑是有好处的,它会促使你自律去奋发,但是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压力下,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发展成抑郁症。
  总而言之,世界已经这样了,我们无力改变这个浮躁和喧嚣的世界,对身边的许许多多的人也无能为力,但是不等于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任何情况下,总有一些努力和改变是我们自己能做到和把控的。我们可以屏蔽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同时要正确认识评估自己。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第一次看破红尘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第二次看破红尘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来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生了矛盾。广义相对论认为物理定律完全可以计算一切运动,而量子力学不这样认为。量子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随机的世界,是不可计算预测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希望自己再次看破红尘,想建立一个统一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场理论。这导致后面他几十年脱离物理主流学界,最后一无所获。实际上现在物理学家已经发现爱因斯坦要做的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了。不过我倒觉得爱因斯坦最后还是看破红尘了,在他七十六岁的时候,因为腹主动脉瘤破裂引起内出血,这本身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医生建议马上手术,但是爱因斯坦拒绝了。他说:“当我想要离去的时候请让我离去,一味的延长生命毫无意义。我已经完成了我该做的,现在是该离去的时候了,请让我优雅的离去”。
  佛教讲不执着,不要追悔过去,不要去焦虑未来,踏实感受当下。希望天堂没有抑郁,张教授走好。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