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关于哲学的博文了,今天就聊聊我对西方哲学的一些认识。我大学学的专业是计算机不是哲学,没有经过严格的哲学训练,但我本人对哲学非常有兴趣。大学一年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课,虽然在哲学方面不乏有点启示意义,但是更多的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真正的西方哲学相去甚远。记得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只有哲学家学家,没有哲学家。人人都研究哲学家,但是鲜有人去真正研究哲学。至今记得的大学里耳熟能详的有关哲学的定义就是爱智慧,但是什么是智慧却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以前聊佛学的时候,给出过中国式智慧的定义,实际上各个文明对智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只有中国是从纯功利的角度来定义智慧,而西方的智慧是一个纯逻辑工程和功利不沾边。
我们由于是一个易经民族,所有的诸子百家思想都是以易经为蓝本延伸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西方存在根本区别。首先,易经虽然是自然哲学的追问,但是它用非常具象化的符号组成了对宇宙图景的理解,在知识观念上没有留出无知通道,这和西方思维范式完全不同。第二,没有对本质真伪问题的深度追问。第三,虽然易经用具象符号来图解世界,但是没有在纯逻辑的基础上展开和证明自己,而西方讲究的就是学问就是证明。这或许就是李约瑟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但是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吧。在中国古代就没有假设和证明系统,经常是一个东西不用证明,就被大家视为一致遵守的真理。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主张凡是能够应用的学问都是已经被解决并交付给匠人的学问,真正的学问都是和实用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理性追究。中国文化讲知行合一,而西方只追求知,不管行。这有可能是西方不产生宗教,东方产生宗教的原因。古希腊虽然也有神明崇拜,但是古希腊的神和人是一样的,神也有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东方的神都是经过人格美化了的超越人的神。
大学给我灌输的是说唯物主义哲学是正确的,并大力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我认为这是对西方哲学最大的曲解,马克思本人是没有哲学著作的,称不上哲学家,资本论顶多算一门社会经济学问。各种文明的早期都是从唯物主义开始的,人类确立的原始感觉叫做唯物反映论,感知有各种各样复杂的规定性,不论是在感性的层面还是在逻辑的层面。即使主观是一面镜子,由于镜子的不同,对象反映在镜子的形象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唯物反映论是不成立的,它表达的人类最粗浅的认识,这时候的人类对自身的精神深度和规定性毫无了解。
还有大学课本十分推崇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最高级的逻辑形式。经常有人拿易经的阴阳辩证逻辑比西方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早,以此来证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其实辩证法是早期东西方思想家都具有的,只不过西方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发现辩证逻辑是一个思想混乱的诡辩逻辑。于是他发明了形式逻辑,他认为逻辑是有一个必然导出的,不能像辩证法正一说反一说得不出一个确定的解。
辩证逻辑最重要的是A和非A这两点,之所以设定A是因为依存的对象太多,单位时间内只能关注一个问题,于是将这个问题抽出来叫A,其它的全部是非A,这就好比说矛以外的东西全部是盾,可事实上矛以外的东西不全是盾。辩证法是相对主义的,它可以任意设定一个点作为起点,这样什么叫前,什么叫后,你永远找不见。
后期西方哲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可能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经过人类感知器官通过感知逻辑整顿后的一个主观逻辑模型,这时候发生了西方哲学史上一次大转型,从本体论转到认识论,因为我们的感知在接触外部事物的同时也扭曲了外部事物。这个时候开启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全面纵深探讨。
比如笛卡尔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世界可能和真实的世界是两码事。他把真实世界叫做物质实体,而把我们所知的世界叫心灵实体,这就是著名的二元论。而且他还进一步认为是心灵实体缔造了知识,而物质实体只具有光源性。
后来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所说的世界是一个主观逻辑模型,你就不能说还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而贝克莱认为所谓的对象就是感觉的集合,例如杯子就是感觉、听觉、视觉的感觉集合。你只能证明对象是感觉的集合,不能证明这个感觉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没有感觉以外的通道去证明它。
然后是休谟,休谟是西方不可知论的始祖。他提出知识都是经验而来,非经验的证明是无效的。最后是康德,康德是直接受休谟的影响才开始研究哲学的。他就认为知识都是现象,我们的主观有规定性,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否则找不见来源,但是外部是世界不被我们把握掌控。我们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基于现象去研究的,不是基于真实的世界。康德进一步提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有先验规定性,就是说在经验以下,感知模式已经被规定了。
由康德开创的这一路哲学思路达到了西方哲学的高峰,我认为至今还没有人超越。人们第一次明白知识不是客观的经验对象,知识是一个被思想体系先验规定、感知模型给定的对外部世界的整理系统。
唯心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真正发现人类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感知不是客体的直接反应,而是人类先验感知系统对外部世界的逻辑整顿。
感应系统在生理学上叫植物神经,在感官上继续延伸叫做感性,感性再往上走,就是当你处理对象越来越多时,就必须在诸多对象中加以判别求断,这个词引申就叫判断,在多个环境下对依存对象的判断叫知性。知性再往上走,依存对象越来越多,此时就必须把所有依存对象虚化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将他们推演,这叫理性。也就是逻辑就是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逐步提升,不是突然发生的。
我们所说的知识从来不是真理,知识只是可以表达为正确。也就是知识在它正确的那个范畴和时段里是自洽的,感觉判断和逻辑不发生矛盾。人类的知识进化就是不断的用理性否定感性、接着用更高端理性否定低端理性的过程。以前托勒密的日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相对时空观,无不重复着这一过程。
人类文明的推进就是在我们不停地证伪和否定以前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逻辑学和思想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学说都不是真理,人类的一切学说都不断的被推翻和证明,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逻辑变革。那么逻辑变革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在学说体系上有一个现象,就是任何一个理论,一旦不能容纳新出现的信息量,就立即崩溃。逻辑变革就是所谓理论、知识、知识分析,面对新的信息量时,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整合模型。
因为“真”和“理”完全是一个悖论,但凡是“真”就一定是你的主观感知和逻辑没有施加在它上面才叫“真”;但凡是“理”,就一定是你的感官和逻辑施加在上面的扭曲结果。
凡真者一定无理,凡理者一定非真。
通常讲西方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这是很可疑的说法。早在休谟和康德时代,知识和求真的关系就已经被证明完毕,也就是说知识和客体对象的本真没有对应关系。
既然现在的知识不是真理,那我们唯有特别注意让自己不断的反省,发现你固守的那些认知正是需要被刺破和需要被颠覆的。
聊聊西方哲学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