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三座山

  今天聊一个关于知和认识的话题。说到这个话题,我们先从一段禅宗公案开始。
  宋代有过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一位大师说,自己在悟道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到功力更深了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过佛学经历的人对上面这段公案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各家解释也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怎样都有点类似苏格拉底说的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意味。最初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从表像去认识事物,等到认识深了总想搞清里面的原理,不能从表象认识事物,等到原理搞清楚了,回过头来看当时认识的事物,这时你会更深刻。对应到这段公案,大师在最初的看山是山,那是第一层山,从表象认识事物,等到大师悟道一定境界,意识到山不过是一大推石头堆起来的,这堆石头因为偶然的机缘而堆在一起,于是被称为山,山只是石头的集合体而已。如果这堆石头分散在世界各地,石头还是那些石头,但就不是那座山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意识到山只不过是你对一堆这样的石头赋予的一种称谓,它是你赋予的。它不是实质性的存在,你到这层就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了。这个时候你的世界是崩塌的,你还想继续深入。到更深一层境界,你终于认识到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人只能以这种方式去理解世界,尽管我所理解的世界它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客观真实,甚至什么事客观存在,什么事客观真实都说不清。你在理会这层以后,你就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人只能以这种方式思考,不能脱离它之外去说事。这就是第三层山,你说出来还是山,但和你说第一层山的时候,意思已经极为不同了,
  上面的解释中,我们知道认识和知是有三座山,你只有看到第三座山才算真正悟道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三座山的难度一座比一座大,特别是第二座山,你的世界观是崩溃的。这估计也是禅宗经常表现为各种顿悟公案的原因。就是你能悟道就悟道,不能悟道就拉倒,免得因为悟性不够搞乱自己的世界。
  其实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对这个问题也有一套说法。柏拉图在他的哲学里面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学习究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你学的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不是。已经知道的东西你用不着学。那你学的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吗?也不是。因为你不知道的东西,你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根本就不会去学。而你已经知道的你也不会去学,那你要学的究竟是什么呢?你要学的实际上是,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只有你知道你不知道,你才有可能学。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根本不可能学。那么,“你知道你不知道”这东西是哪来的?它不可能别人教给你,这不是别人教给你的,实际上是天赋的。就像我们骑自行车,刚开始你不会骑,保持不了平衡,也没有人教你一套保持平衡的方法,你上去骑就是了,你最终学会了会保持平衡了,但是你也不知道你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如果你不反思的话,你甚至都意识不到你不知道。直到你反思,你才意识到你会保持平衡了,但确实你不知道你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已经比较烧脑了,再举个例子。世界上有一种大马哈鱼,它每一到它成熟的季节,就是到它成熟的这种年龄,它就一定要洄游,要洄游到当初它出生的地方,回到那儿来产卵,产完卵就死了。等那卵孵出来之后,在蛋壳长一段儿,进入大海。然后等到它成熟的年龄,再回到它当初出生的地方。为啥一定要洄游?它自己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而且也不是它父母教它们的,因为它生出来的时候它父母已经死了。而且它究竟是如何找到洄游这地儿的,也都说不清楚。但是它就是非得洄游,而且它知道如何去找到它出生那地儿,但它说不清楚为啥一定要洄游,类似于这种的,都是属于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
  柏拉图说,只有这个东西,才是需要去学的。其它东西都是你不必学或者不可能学的。而这个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天赋的理念”。这个天赋的理念,把它赋在人的精神世界里,赋在人的精神能力里面。人不知道它从哪来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其中有一部分是语言可表达的。但其中还有一部分,甚至超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之外。
  比如把唐诗翻译为英文,当你用汉语读唐诗的时候,你能从语调和画面意境感受到唐诗的美。但是当用英文读唐诗时,你会觉得失去了什么?丢了什么你也说不清,但你明确的知道丢失了,你表达不出来,却能直接感受到它。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说他败坏青年。因为苏格拉底在雅典城邦到处找人辩论,说你不要孝敬父母,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你就去孝敬,此时根本不叫孝敬,直到你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后,然后你再去孝敬,这时才叫真正的孝敬。
  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盲目的孝敬父母,那就是第一层,“见山是山”。但是,你懂得“我不要盲目地去孝敬父母”的时候,就进到第二层了,见山就不是山了。因为我必须得懂得孝敬父母的意义是什么。但是你到了第二层不够,你还必须继续往前走,走到第三层,就是我终于搞明白,孝敬父母的意义是什么了,此时我再去孝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敬,就见山还是山了。你见到的还是山,但是山的意义完全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到了第三层山。
  但是,雅典公民大会最后把他给判处死刑,原因是什么呢?他告诉人们:第一层山是假的,你应该通过第二层山达到第三层山,但是能够达到第三层山的人需要很高的悟性,多一半人到不了。多一半人都只是,“哦,第一层山是假的,那我不进了”,到了第二层山,然后到这儿,打住了,他没能力往前走。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全都不孝敬父母了,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完成足够的反思,进入到第三层山,重新开始孝敬父母。
  柏拉图因为对老师的死耿耿于怀,后期写作中对民主是批判的,更是小心翼翼珍藏起自己的表达意图。以至于施特劳斯把他称为一种微言大义的隐微写作高手。什么意思?就是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读懂柏拉图,他给你的是三座山。如果你不是高手,你只能看到第一层山。表面上他说的是第一层山,其实他是想给你第三层山。如果你看不到也没有关系,你的世界观或者社会秩序不至于受到颠覆。而他想给出的真正的深刻的东西,也能给的出来。
  关于知的三座山聊到这,希望你能做一个看的见、看的明白、最后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