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

  佛教哲学的一个体系大乘唯识哲学,在民间般若学是显学,读金刚经和心经的比较多,在学界唯识学从出现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是佛教哲学的显学。按照思想体系来分,唯识学存在两种分类,一类是新旧分类法,另一类是古今分类法。下面就详细聊聊这两块内容。

  唯识学的古今分类法,所谓唯识古学是以世亲大师为代表的,所谓唯识今学是以陈那大师为代表的。两人都是唯识学的宗师,他们学说的区别是古学是顺从旧说,今学则是推演衍新说。唯识学的基本命题是‘唯识无境’,所谓‘唯识无境’是我们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问题,世界就是所谓的镜,它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的识来的,是我们的识了知来的,所以唯识所以无镜,就是说世界不存在,只是我们识的反映。那我们的识存不存在呢?镜已经不存在了,那识呢?这就是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分歧所在。也就是关于识的存在性上两者看法不同。世界已经不存在了,那你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到底存不存在?这是唯识无镜的第一个概念。唯识无镜的第二个概念就是识的三分法,识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见分,相分,自证分。所谓见分就是我们摄取事物的能力,比如眼睛就是我们看见事物的能力。所谓相分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反应给我们的形象。见分和相分是如何关联的呢?他们是通过阿赖耶识来相互作用的。见分和相分都是动作,最终我们摄取事物的形象反映在心识上是通过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识的本体,它具有认识能力,这个识是实在的。当我们看见一个东西的时候,用我们自己眼睛的见分去摄取物体形象的相分,然后阿赖耶识连接了这个见分和相分,在我们心识的自证分部分感知到了物体的实在性,只是感知了物体的实在性,不是说物体真的实在。这个物体的相分并不是物体自身的,通过我们眼睛的这种见分转化来的,也就是事物的实在性是依托于见分,自证分能感知到事物是依托于见分的,这就是唯识学的依他起性,所以在唯识古学里,这个自证分这个识的本体它必须是实在的。而陈那大师的唯识今学,不承认自证分的实在性。世界不存在,你感知世界的这个能力也不存在。唯识今学认为,所谓的相分并不是世界实体的性质,也并不是眼睛见分去摄取的,而是你眼睛派生出来的幻镜,也就是说你看见什么不是你眼睛的能力问题,是你眼睛的想法问题。当然你眼睛有想法也没用,因为最后真正具有实在性的也不是反映在自证分上的,是梦,也就是相梦。也就是你所看到的东西的形象实际是你先天的经验就知道的是啥东西的梦。这个相梦是实在的,自证分是不实在的。这个先天遗传的相梦说法和西方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有点类似。陈那大师的这套唯识今学后来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因明学,也就是逻辑学。

  唯识学的新旧分类法,作为瑜伽行派的中心学说,唯识哲学传入中国以后,它就分成了两套思想体系,一套是旧译的,叫九识说,也就是有九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无垢净识。这套旧译唯识说也叫如来藏缘起说。还有一套新译的,叫八识说,也就是比旧译的唯识学少一个无垢净识,这个学说也叫阿赖耶识缘起说。在南北朝的晚期,佛教界内部最大的对峙,是北方地论师和南方摄论师之间。北部的学僧是世亲大师的十地经论为指导的,坚持阿赖耶识的八识说,认为末那识是妄识,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真识。南方的学僧是以无著大师的摄大乘论为指导的,他们认为阿赖耶识是妄识,他们另立了一个第九识无垢净识为真识。世亲和无著是哥俩,世亲是哥哥,无著是弟弟。当时的时代背景,佛法到底是九识还是八识,一直没有权威来解读。后来玄奘大师为了求取真经,平息心中的疑惑,去印度求取真经来解决这个问题。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的是唯识今学陈那大师的经。不过很遗憾,费尽千辛万苦取回来的经,中国人就读了一百多年,陈那大师的这套学说就没有往下传了。没有往下传的原因主要是印度的逻辑观和中国人有根本冲突,印度人有种姓制度,把人分等级,玄奘大师原汁原味的采取这套学说,中国人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太认同印度这套说法,这也导致唯识法相宗没有传下去。后来唯识学成为中国佛教理论的武器库,博大精深,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去拿一点。很快中国人发展出来了自己的一套唯识学体系。不管是新唯识还是旧唯识,他们在传入中国后,就和传入前的都变得不一样了。所以有时我们去看佛经,经常出现偏差,就是因为古人早就做了中国式的改造。改造就是把绝对真理的客体化改造绝对真理的本体化。

  所谓绝对真理客体化就是绝对真理在你外面,是个客体。而绝对真理的本体化就是真理在你心里,在你身上。那唯识学中国化就是把绝对真理客体化转化为内在的本体化。那绝对真理是什么呢?就是真如,无上正等正觉,真谛等等。外域的佛学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真理的客体,这个客体不是众生性,也不是自性,是众性和自性以外的实体,这个需要我们去把握和认识。简单说就是真理在外就是客体说。而中国唯识学兴起的代表作是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中国禅宗整整经历了十五代人的努力,用了华严宗的圆融观,用了禅宗的无心观,发挥了中国儒家以一贯百的传统,到了唐朝末期整整十五代人,禅宗五家中的第五家,法眼宗的高僧永明延寿终于用一个一心说统一了新旧唯识。这个概念一出,立刻横扫学界。

  唯识学就介绍到这。我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我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外部世界来改变自己命运,但真正要做的是要改变我们自身实现改变自身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个人命运不在客体,在本体。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