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中国古人对财富的观念是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古话放在同一维度上看有某种道理,什么意思?就是当有同样两人,进入同样行业,两人能力相当,就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甚至混的差的人个人能力还有优势,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时候不得不用命运来解释这样的事情。我今天要聊的是西方物理学家对财富的研究,当然我要聊的不是教如何赚钱,而是用物理学方法解释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
人和人的收入差距,相信大部分人都接受,毕竟绝对平均是不存在的,适当的收入差距还能刺激人们努力工作。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收入差距的问题,而是现在收入差距在越拉越大,这就需要好好研究了。以前的普遍解释是富人有睡后收入,有通过钱挣钱或者资产增值的正向反馈,而穷人只能出卖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时间。今天要介绍的物理学家阿德里安·贝扬,他是杜克大学的工程物理系教授,非典型的物理学家。他对这个问题有详细的研究,依照他的研究,哪怕没有股票之类的投资手段,所有人都靠做实业赚钱,局面也会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财富来自流动
贝扬赖以成名的工作,是他总结了一个适用于不同领域的热力学定律,叫“构造定律(Constructal Law)”。这个定律的大意是说,对于任何一个存在某种“流动”的系统,比如河流的脉络,它的长期演化趋势必定是慢慢调整结构,让这个流动越来越容易。比如说有一条河来到平原地带,它会慢慢的分叉,分出各种支流,支流还会再分支流。构造定律就说,在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下,这些支流分布会越来越合理,让水流越来越顺畅。
财富虽然是人的劳动创造而来,但是劳动者不一定是财富获取者。那财富是如何获取呢?贝扬的洞见就是财富获取正比于商品的流动。比如,你拥有一座矿山,这不能算你创造了财富,即使你自己把矿挖出来了也不能算你创造了财富,你得把挖出来的矿运出去才算是创造了财富。这是一个简略的模型,像房租收入之类的都没有算进去。不过这个模型已经能说明问题了,统计表明,各国GDP都和花费在交通运输上的总能量成正比。贝扬的构造定律说经济系统必然向越来越有利于财富流动的方向演化,这完全符合历史数据。
统计世界各国从1971年开始的人均能源消耗,单位GDP能源消耗和总能源消耗。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是明明我们创造单位GDP要消耗的能源在减少,也就是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但是我们使用总能源在增加。以前的人们不理解整个现象,称为“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贝扬认为,整个现象完全可以用构造定律解释:能源使用效率的增加是经济系统演化,东西流动阻碍越来越小的结果,而正因为经济系统在进步,总的流动反而越来越多。这和中国农村标语“要想富先修路”说的差不多。你是通过技术进步也好,多修路也好,尽量增加商品流动,你创造的财富就增加了。
现在请记住,财富正比于商品流动,你控制商品流量越大,你创造的财富越多。
流量的分叉
想象你运送一批货物。货物的重量是M,运送的距离是L,那你花费的油钱应该正比于ML。前面我们说了财富正比于商品流动,那你做这个工作的收入,正比于ML。(严格地说货物重量越大,能源效率也越高,用大车运送十倍的货物比用小车运送一倍的货物省钱,所以收入应该正比于 M^(1-α)L,其中 α 代表能源利用效率,但这个细节并不重要。)
假设有一批来自武汉的商品,要买给上海的市民,现在我们只考虑运输。第一步是让一个人用火车把商品整体从武汉运输到上海,这个工作的货物量重距离长,所以这个人的收入最高。接下来的一层,把上海分成7个区,让7个人从火车站把货物运送到7个区的分发中心,那么显然这7个人的收入肯定不如第一个人的收入。下一层是从7个分发中心把货物运送到各个商店去,这个工作收入就更低了。这么一层层下去,收入差距就出来了。虽然这个模型比较简陋,但是它能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假设这个货物运输系统一共分了k层,每一层分为n份。按照河流盆地的分叉规律来说,每一层支流长度差不多是它上一层的一半,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整个系统创造的总财富和整个系统一共需要多少人参与运输。有兴趣可以用数据推导计算一下。我直接说结论,通过财富在这些人中的分布,我们可以计算从底层往上数,到底需要多少人,才能拥有全部财富的50%。收入差距跟系统的总层数(k)和每一层分的份数(n)密切相关。k 和 n 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
那你说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收入差距是由经济发展的深度决定的。流动分叉系统越精密,收入差距就越大。所以经济越发达收入差距就越大,恰恰就是因为发达的经济分了更多层,每一层分了更多份,能把商品送到每一个角落去,能给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同时也养活了更多的人。
启示
贝扬用的模型非常简单,有很多东西没有考虑到。比如股票和房产是富人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这个模型完全忽略这点。贝扬只考虑运输,但是仔细想想,财富到底从哪里来的?股票和房产并不创造财富,它们只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副产品(更严肃的说股票等虚拟经济是利益集团资本增益转嫁成本的手段先按下不表)。真正对应到财富的恰恰是这个国家把多少实实在在的商品分发到每个人手中,就算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行最终也对应到交通上,因此贝扬这个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道理。所谓财富,就是商品的流动。
了解了贝扬的这个定律,或多或少对你应该有所启发:你拥有多少流量,你就创造了多少财富。也就是说你想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k值和n值。比如网络传销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种模式就特别需要增加k值。你有若干个下家,每个下家又有自己的下家,最好下家的下家还有下家,这样分层下去,分层越多,你站在高层的收入就越多。对应搞合法的商业,提高k值就相当于提高你在食物链上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大家也看到了职场中都挤得头破血流想获得晋升。当然如果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政府,k值越高系统越不平等,层层分销不合理,所以会打击传销,减少中间商,降低k值,让社会更平等。从人性的角度,靠增加k值有点良心不安。
扩大收入更合理的办法是提高n值。n值增加,虽然顶层人的收入还是增加很快,但是每一层的n个人收入更加公平。提高n值相当于把自己的价值放大,也就是说你从事的工作可以scalable,可缩放。比如你是个理发师,你这个工作不可缩放。你每天拼命给人理发,一天也顶多几十人,就算有一千人让你理发,你一天也干不了,你的劳动是固定的,也就是你的收入也是固定的。但是如果你是个演员,你的工作就是可以缩放的,拍一个给10万人看的电影付出的劳动和给一千万人看所付出的劳动是一样的,你的劳动是固定的,你的收入可以任意增加。我们可以想象,收入越高的职业,可缩放的成分就越大,在商品流动网络上的位置就越好。程序一旦写好就能卖很多份,程序员就应该是个高收入职业,所以程序员找工作要高薪资没什么好难为情的。
财富的本质的确是东西的流动,不同职业收入不平等符合自然规律。那如果你的职业本身是不可缩放的,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不是。比如理发师,你要想获得更高收入,可以从间接流量中获益,给高收入者理发,不过最好别给程序员理发,程序员是不重视理发,或者让自己成为发型设计师,引领发型时尚,这样也能让自己的劳动变得可缩放,也能提高收入,而不是依靠加班加点靠增加劳动时长增加收入,那样就怕有命挣没命花。